新界埠镇桐山村“红色名村”党建示范点
桐山村地处新界埠镇东南部,共有人口2168人,自然村10个,党员49名。
我们村是江西省第三批红色名村、江西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也是省“十四五”乡村振兴省级重点帮扶村。从去年开始,我镇党委就以“党建+”为抓手,以红色名村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红色、古色、绿色新桐山,书写乡村振兴新样板。
图1桐山祠堂
(注:对照陈氏祠堂进行解说)
我们面前的这栋建筑是桐山村陈氏祠堂。1930年8月,红一军团所属的红四军,经上高、宜丰准备攻打长沙,其中第三纵队在高安、上高交界地区做群众工作,指挥部就设在这个桐山村陈氏祠堂。在此期间红军与群众结下鱼水情,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1931年至1933年间,中央红军及湘鄂赣苏区红军部队曾在上高桐山村一带开展革命斗争。红一军团红四军第三纵队指挥部旧址1983年被列为上高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列入江西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现在还能清楚地看到祠堂大门两侧的红军宣传栏及标语。各位领导请看这个二维码,为了方便游客参观,我们制作了五组展览扫码云讲解,只要手机扫一扫,就能跟随专业讲解员的视角,一起走进《红军在上高》。
请大家移步,让我们一起走进《红军在上高》。
【走进馆内——前言】
1930年8月7日,红一军团第四军攻克上高县城,为上高人民掀起了新的革命高潮。红军在上高驻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们领导人民打土豪、建农会,还帮助地方建立党组织,组建游击队,不仅宣传了革命思想,更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上高成为对敌斗争的又一个前哨站。在之后的数次反“围剿”战斗中,上高人民配合红十六军等湘鄂赣革命武装,为支援中央革命根据地,保卫湘鄂赣苏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企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将会在后续的展板中了解相关内容。
【走到第一个布景——缝制衣服】
红四军在上高县城驻扎7天左右,为适应扩红的需要,上高农会组织会员积极生产,支援红军。集中铁匠打制梭镖,集中裁缝赶制军装。由于缝纫任务紧迫,陈德良、朱钖文等人组织20多名缝纫工人点着煤油灯通宵加班,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仅用六天时间就制作了军装1000套、绑带1000副、军帽1000顶和红旗50面。这个房间就是反映群众赶制军衣的场景。
【第一部分:民众觉醒】请各位领导往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第一部分,民众的觉醒。
【一版面】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虽然终结了清王朝的统治,但由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社会存在的民族压迫、专制独裁和封建土地制度都尚未解决。上高县的广大农民忍受着沉重的地租剥削、雇工剥削和高利贷剥削,许多人被迫卖妻鬻子、背井离乡甚至自杀身死。因此,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列强、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高人民革命的根本任务。
在这里,我要着重介绍中共上高党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朱用光、胡绍祖,因为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建立了上高的第一个党支部。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具有先进思想的上高青年知识分子朱用光、胡绍祖等人,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了上高这块土地,让上高人民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农民协会、工会、妇女会、青年会相继成立,群众运动蓬勃发展。
朱用光,泗溪皂溪村人,1925年10月在临江师范加入中国共产党;胡绍祖,泗溪胡家村人。1927年,朱用光按中共江西区委的指示,在上高积极发展中共党员,壮大党的队伍,建立党支部。他在进步青年中发展了胡绍祖、郑锡龄、冷载清、胡念祖、邹盛召、晏国昌、易师闵、黄翔北、肖春生等一批党员,并于当年3月下旬在上高县城五区试馆内,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粮食局所在地,上高县城河北沿江西路1号,建立了上高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中共上高支部干事会,朱用光担任书记,从事的革命活动主要有协助改组国民党上高县党部,成立县区农民协会,建立共青团上高支部,成立工会、妇女会、青年会、商人协会,组织农民暴动和武装进城。
【二版面】1927年4月到5月间,上高县各区农民群众都不同程度地发动起来了,而其中对土豪劣绅斗争最有力的是朱用光亲自领导的五区农民运动。五区农民运动发展起来之后,首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当地大地主大土豪喻开元。喻开元在泗溪、官桥一带占有大量屋庄、田地,兼放高利贷,还组织武装民团镇压农民,民愤极大。1927年5月24日下午,朱用光在官桥召开第五区农民协会(全县分成六个区)负责人会议,决定首先斗争喻开元,以打击土豪势力,壮大农民协会力量。次日凌晨,农协会员、共青团员、妇女会员以及附近贫苦农民3000余人,手持梭镖、大刀,汇集到官桥兴贤堂,随后兵分三路,向喻开元居住的小港村进发。大家高喊口号,抄没了喻开元、喻燮元等几个大地主家的地契、财产,沉重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农民协会的威信大大提高(这也被称为官桥农民暴动)。
【三版面】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上高也笼罩在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党领导下的农民协会组织遭到破坏,朱用光等党员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同年8月11日,朱用光、冷载清、冷大犁、晏国昌等十多名青年农民加入了浏阳工农义勇队,并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第二部分:星火燎原】请随我来到第二部分,星火燎原,中央红军转战上高。
【一版面】1930年7月24日,红军第一军团进驻樟树镇,毛泽东主持召开前委会议,根据敌我形势分析,做出了不直接攻打南昌,而是西渡赣江,先迂回至敌人力量空虚的高安,再伺机逼近南昌的战略决策。1930年8月5日,红一军团第四军在军长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的率领下,分三路纵队向上高进发,其中一路由奉新到高安城,沿灰埠到石头街再到界埠,最后攻克上高县城。8月8日,红四军军部进驻上高县城,驻扎在河南街桂府(原县公安局内)。红军刚到上高时,不少群众对红军队伍不了解,有些人害怕就藏到山上去了,有的则躲在家里不敢开门。只有年迈的老婆婆、老爷爷没有躲起来,红军到了之后便帮助他们打扫院子、挑水担柴,对人有礼貌,不打骂人、一团和气。躲起来的群众看到红军如此亲民,很快就和红军打成了一片,积极配合红军的各种活动。
【二版面】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是红军在上高开展的一个扩红工作,号召青壮年报名参加红军。短短七天时间里,上高县城及周围一带农村参加红军的青年达到了1000多人。
【三版面】红军攻克县城后,首先打开监狱,解救被捕的革命者和群众,然后在河南万寿宫、河北国民党县政府前的操场上分别召开群众大会,进行革命宣传。红四军第一、第二纵队在东边、斗门和翰堂等地,第三纵队在界埠、徐家渡打土豪,分浮财,召开群众大会,共打土豪20多人,筹集银元几十万块,红军所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四军第三纵队的司令员就是萧克,湖南嘉禾人,后来他还任红六军团军团长,所以当时老百姓一直说萧克的部队在这里。
【第四版面】这里需要重点讲的是,在扩红过程中,有一个来自野市乡河里村的青年汪祖美,他后来成长为了共和国少将。红军来到上高的时候,正在学手艺的汪祖美听到伙伴说红军在扩红,几个小伙伴便相邀一块儿去参军。他参军的消息被父亲知道了,父亲赶到新兵驻地来找他,想劝他回去,但是汪祖美躲了起来,没有见面。年仅十五岁的他毅然辞别故乡上高,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历任连长、营长、团参谋、副团长、团长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战役,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师长、师长、铁道兵学校校长、铁道兵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等职务。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章。1982年以副兵团职离休。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汪祖美自己写的回忆录(版图)。这个玻璃展柜里展示的是当时红军在上高的一些武器(展柜)。
【四版面】这张地图便是当时红军来上高和离开上高的路线图(8月7号到的,8月13号离开的)。
【第三部分:血沃红土】接下来,我们进入展览的第三部分,血沃红土。
【一版面】上高虽然不是苏维埃核心区,但田心地域属上高、万载、分宜、宜春四县交界之处,属湘鄂赣游击区,根据地理环境,湘鄂赣省委和万载中心县委,决定成立中共田心区委。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论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党认识到要有自己的军队,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湘鄂赣省委和万载中心县委在上高田心地区组织了一一支游击队,打响了上高对反动派的武装斗争第一枪。田心游击队在刚成立的时候人并不多,到后来发展到40多人,100多支枪。
【二版面】这个就是田心游击队的组织分布图。
【三版面】大革命失败后,原中共上高支部干事会成员胡绍祖转入地下活动,1929年春在南昌找到了党组织,与中共江西省委取得联系,5月江西省委授权重新成立了中共上高特别支部,由胡念祖代理书记,这是上高的第二个党支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红四军第三纵队来到了泗溪,在红军的帮助下,泗溪成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是上高县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四版面】为了民族的新生,有多少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上的人叫傅学祥。1930年8月14日,当红军从上高县城到达翰堂时,蒙山充武村村民傅学祥骑马赶到翰堂,与红军党组织取得联系。随后他便开始召集贫苦农民,宣传红军的政策,秘密发展党员和农协会员。1930年10月,红三军团一部由长沙撤退,进驻蒙山地区的傅家墟、水北、沟陂一带,帮助地方建立中共傅家墟支部和傅家墟农民协会,傅学祥任党支部书记,农协会主席。
傅家墟党支部、农民协会成立之后,为了更好地组织开展对敌斗争,傅学祥召集全体党员讨论通过了《会议守则》,鼓励大家严守党的纪律,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农协会员还积极配合红军打土豪、筹军饷,同时扶助救济贫困的农民,为他们提供医疗、教育,并由农会出资,抚养弃婴。打土豪缴获棉被50床、60匹布、550件衣物、1500斤食盐、1700斤腊肉、3000块银元的物资,一部分留作红军之用,一部分分给了贫苦农民,极大地振奋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因此,傅学祥也收到了红军的感谢信。但在1930年11月,红军奉命转移之后,土豪劣绅卷土重来。对傅学祥恨之入骨的国民党高安县田南区区长傅桥然回到区公所,买通了傅学祥在田南的一个亲戚,以做屋帮工为名,诱捕了傅学祥。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傅学祥宁死不屈,最终被国民党高安县政府杀害于高安县城石桥头。在狱中,傅学祥写了一封慷慨激昂的《血泪传》留给支部。这篇遗书字数不多,但字字带血,句句感人,充满了强烈的鼓动性。写完遗嘱后,傅学祥为防止敌人搜查,将其贴身收藏,他的母亲利用探监的机会把这封遗书带了出来,并藏于家中的墙缝中。1969年,傅学祥的侄子拆除房墙时,发现了傅学祥写在一张黄裱纸上的遗书《血泪传》。文物专家认为,这份遗书是一份反映革命前辈英勇无畏革命精神的珍贵实物资料,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作为镇馆之宝珍藏在上高县博物馆。傅学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没有屈服,没有妥协,以激昂的热情表达了至死不渝的革命信念和甘愿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火热激情,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忠于党的事业、忠于革命信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的伟大品格。
这个展柜中就是《血泪传》的仿制品。诵读《血泪传》:
可爱的亲人们:
我已36岁了。在这36年中,每每平凡而过去了,对党对人民没做多少事。这对不起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对不起广大的穷苦农民!吾实感遗憾。但在这个时候,却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因为土豪劣绅受到了我们沉重的打击……我马上要与大家永别了。要与我们的农民协会永别了。你们要恨国民党,一定要报仇!而且要替全国穷苦人民报仇。要像革命的吴德宝同志、何瑞九等同志一样,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一定要替革命的先烈报仇!我不行了……你们到推开乌云见太阳之时,一定要把国民党的区长傅桥然彻底埋葬!
【第四部分:坚强苦战】各位领导,现在我们来到了第四部分,坚强苦战。
【一版面】1930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开始集中兵力,对各苏区发动反革命军事“围剿”,企图消灭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活跃在湘鄂赣苏区的红十六军同当地的游击队、赤卫队一起,采取避敌主力、打其虚弱、灵活机动的战术,三克上高县城,有力地牵制了西线敌军,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多次反“围剿”作战,为湘鄂赣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版面】这一时期的斗争是异常激烈而残酷的,也涌现了一批事迹感人的先烈先辈。1930年到1937年间,为了掩护往来的党内干部,给苏区红军武装提供向导、传递信件和物资,湘鄂赣苏区和湘赣苏区在袁水与锦水之间的狭长地带里,建立起了一个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络,其中,位于上高县境内的交通站有20多个。地下交通线建立以后,一批秘密交通员冒着生命危险,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机智地越过敌人的层层封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这其中,就有著名的“英雄妈妈”胡菊花。1934年1月16日,湘鄂赣省委委员、白区工作部部长邓洪,接到上级任务,要他到湘赣省委向中央委员、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汇报工作,并将重要文件转送党中央,来到属中共田心区委管辖的白泥坳地下交通站,交通站的胡菊花夫妇为掩护邓洪,八个月的身孕被敌人打得早产,丈夫也遭受酷刑,重伤不治牺牲,由于买不起棺材,胡菊花只好用草席卷着丈夫的尸首下葬。气急败坏的敌人还不甘心,又抢走她家的猪,烧毁了她的房子,把她和两个孩子赶出家门。为了生计,胡菊花不得不将两个孩子送给别人,而她自己靠乞讨度日,流浪他乡。解放以后,邓洪同志担任江西省副省长,对老区人民在困难时期支持共产党,他牢记于心,听说胡菊花一家遭受了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便指示当地政府一定要找到她,通过在7年的努力,终于在万载罗陂头找到胡菊花,然后把胡菊花接到她儿子身边,居住在上高田心。在政府的关怀下,她先后当选为省二届、三届人民代表。
(这个房间的布景还原的是红军扩红,青年踊跃参军的场景。)
【结束语】
1930年到1934年间,红军队伍数次转战上高,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宣传革命思想,极大地鼓舞了上高人民的革命意志,推动了各地党组织和群众团体的建设,更为保卫和巩固湘鄂赣苏区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是真正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队伍,他们为中国革命,为新中国的建立所做出的贡献必将永垂不朽!
【走到烈士名单——上高县土地革命时期烈士名单】
各位领导,这两块展板展示的便是土地革命时期烈士的名单,共277人,而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主要集中在红军到上高以后扩红而参军的。这其中就有我们界埠的两位:简品芳、简定能烈士,他们参军后不到两月便牺牲了。
图2村干部连心卡
(注:对照村干部连心卡解说)
这是村干部连心卡,我镇结合正在开展的“三拼三促三提升”抓落实活动,在村干部中开展“优服务、争先锋”活动,村民有诉求都可以通过这张连心卡寻求村干部帮助。通过此项活动,已经收到了一百多条述求,有的村民会向我们寻求厕所建设项目有什么政策,自来水开户有什么政策,申请低保等需要准备什么材料,缴纳医保农保应该怎么操作等,而面对有需求而行动不便的村民,我们就会上户帮忙解决。
各位领导,请再往前走。
图3红色电影院
(注:对这左边的房子解说)
这栋古宅,距今已100多年,当时也是红军居住点,现已完成文物保护修缮,我们计划将把它打造成集红色VR科普、普法、电商直播于一体的数字化展馆,推动桐山村数字化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古宅旁边)这里还有一面古墙,距今有200多年历史,这么多年还保存这么好,当时是由沙子、黄土、石灰、糯米搅拌发酵,然后用模具一层一层垒起来的,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
图4红军井
这是我们的红军井,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分上下两层,上为圆井,下为方井,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寓意天圆地方,人丁兴旺。关于红军井的由来,有这么一段历史:当时这口井已废弃多年,红军在桐山的日子里,得到了桐山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看到村民们为喝口水做饭竟然要跑到几里外的蒙河去挑水。在时任纵队司令员萧克的指示下,在离开桐山去前线支援时,留下了一个班的红军修井。通过一个晚上的努力,终于把井修通修好,村民十分感激,为了纪念红军,就把该井改名为红军井。
各位领导,请看下这边。
(注:对照红色桐山展馆解说)
图5红色桐山展馆
这是我们村的展馆,该房屋修建于清朝末年,为外国传教士所建,外观仿欧式设计。是一栋封存了全村人记忆的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
请各位领导往里面走,这两面墙上是解放初期写的毛泽东语录,很有年代感。然后这边是村史馆。
(注:在村史馆里介绍)
村史馆主要由历史由来、古代乡贤、大事记、乡风民俗、桐山名人、现代桐山简介、桐山历届书记等几部分组成。展示这些就是为了让年轻人留住乡愁、激励桐山村人迈向幸福生活,同时也是我们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方面。
各位领导,请看下这些农耕实物。
(注:对着农耕实物讲解)
这些农耕实物包括风车、木犁、马灯等,真实记录了农村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集中体现了农耕文明所蕴含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这里面是展示我们红色回忆。
(注:在红色回忆房间里介绍)
这些故事都是村里老人回忆整理出来的,反映了红军在桐山时,与桐山人民群众之间鱼水情深、生死与共的军民关系。整个红色故事馆由前言、红军在桐山的日子和结束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红军在桐山的日子又讲了4个内容。一是严惩土豪劣绅,为民除害;二是红军爱民守纪,秋毫无犯;三是为红军送茶做饭,缝衣纳鞋;四是为红军守岗指路,挑运物资。
当时红军在桐山开展群众工作,对提高当地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政策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给桐山打下了厚实的群众基础,红军在桐山时形成的军民鱼水情关系,也一直在桐山人民心中传承着!
各位领导前面就到我们百年老屋陈卿云老宅,这座老宅距今已有242年历史,陈卿云在清朝历任翰林编修、扬州知府,晚年调京任职,官居二品。各位领导请看门的两边,有一对石鼓,这就是门当,一般文官的门当就是这种方形的,武官是圆形的。请抬头看上面,上面门楣上有7个短圆柱形的木雕,这个叫户对,代表古人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丁兴旺。所谓“门当户对”就是指这些。然后请看下门口这段方形的石头,与周边石头不同,这是落轿石,所谓文官落轿,武官下马,当时轿子起落就是在这石头上。
图6百年老屋陈卿云老宅
(注:在陈卿云老宅介绍)
该老宅,青砖小瓦,三进、有四个天井、一百一十根柱子、三十六间房。门窗均有雕花并鎏金,保存十分完整。十根石柱上均留有清代考中榜眼、大书法家郑秉恬亲题对联。特别是“玉树一藂明珠六寸,德圣两礼韩鲁四诗”这幅对联被很多书法爱好者多次临摹。在这老宅还有个小故事,成就了一道名菜“榜眼蹄花”,相传陈卿云年幼时拜了道光二年(1822)的榜眼郑秉恬为师,陈家每次接待师父时,都要现宰现做界埠蹄花,此菜色泽红亮,咸中透甜,肥而不腻,餐餐博得郑秉恬拍手叫绝,交口称赞,留下了“难尽桐岗红蹄香”的感叹,从此以后,这道菜便以“榜眼蹄花”声名远播,成为上高人家庭团圆、祭宗敬祖、红喜大宴、接待宾朋餐桌上的主打大菜,这桌菜也就被称赞为“榜眼宴”。我们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陈卿云老宅为中心,努力修缮周边百年老屋,打造一个古色建筑群 。
各位领导请往这边走。这边是我们的正在打造的红色文化长廊。
图7已初步建成的红色文化长廊
(注:对照红色文化长廊讲解)
据老人回忆,当时红军在桐山的时候,这里是茅草棚。当时也安排了些红军在这里住,红军走后,国民党就把它烧掉了,现在我们在这基础上建设了红色文化长廊,既是为了纪念当时茅草棚,也为了更好的传播红色文化。为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桐山村坚持党建引领,开展了“六星”文明模范评选,六名先进模范事迹就会展示到这里,让大家参观,弘扬先进典型,彰显榜样力量。
(带领各位领导继续往回走边走边说)
图8果蔬采摘基地
相信大家前面都感受到了我村在党建引领下的红色传承和古色体验内容。我们还有丰富多样的绿色资源,刚才桐山简要介绍里也说了,桐山村有3200亩优质水稻种植,420亩烟叶种植和200亩茶叶种植。该村还利用自身土地优势,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引进江西八九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50亩果蔬采摘基地,兴建了200亩蜜桔产业园,通过绿色产业发展,打造桐山新格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