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十四五”规划 / 规划原文

上高县乡村振兴规划(2021-2025年)

时间: 2021-11-12 16:44 来源: 上高县发改委 访问量:
【打印】 【字体:

........................................................................................................................... 1

一、基础条件.............................................................................................................. 2

(一)发展环境.............................................................................................. 2

(二)发展优势.............................................................................................. 3

)振兴基础.............................................................................................. 4

二、总体要求..............................................................................................................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三、空间布局............................................................................................................ 12

(一)统筹城镇发展空间........................................................................... 12

(二)优化乡村三生空间........................................................................... 14

(三)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15

四、主要任务............................................................................................................ 18

(一)培育产业兴旺新动能....................................................................... 18

1.推进农业高效高质量发展................................................................... 18

2.构建“4+2+X”农业特色产业体系.................................................... 19

3.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23

4.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25

5.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6

(二)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 29

1.农业绿色发展行动........................................................................... 30

2.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32

3.生态功能提升行动........................................................................... 35

(三)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尚....................................................................... 39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39

2.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1

3.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42

(四)建立乡村治理体系....................................................................... 45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45

2.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46

3.提升乡镇和村为民服务能力........................................................... 49

(五)迈向共同富裕新生活....................................................................... 51

1.强化农村基础设施........................................................................... 51

2.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54

3.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 57

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59

五、支撑要素............................................................................................................ 64

(一)强化资金要素支撑........................................................................... 64

(二)强化人才要素支撑........................................................................... 65

(三)强化土地要素支撑........................................................................... 70

(四)加强金融要素支撑........................................................................... 72

六、保障措施............................................................................................................ 74

(一)加强组织领导.................................................................................... 74

(二)抓好检查考核.................................................................................... 74

(三)注重典型带动.................................................................................... 75

(四)强化法治保障.................................................................................... 7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全面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好上高乡村发展蓝图,科学有序推动上高乡村振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中共宜春市委宜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结合上高实际,制订《上高县乡村振兴规划(2021-2025)年》。

本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围绕打造江西新时代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五美”乡村,明确了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目标,细化了工作重点,部署了重大工程、专项行动和具体项目,是指导全县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和行动纲领。


一、基础条件

(一)发展环境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正由城镇化主导转向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乡村振兴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农业农村将在发展全局中处于优先地位,农村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性机遇。省、市结合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生态产品、乡村旅游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带动资金、人才、科技、产业等要素加速向农村流动,有望激发乡村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动能。省内其他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自身实际,围绕乡村发展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上高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借鉴。上高县自身自然环境优越,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精耕细作技术经验和农业品种资源丰富,具备乡村振兴发展的有利条件。

同时,还应清醒认识到,上高县仍然属于传统农业大县,农业农村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农村产业结构发展较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均衡,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乡村建设人才比较缺乏,乡村治理体系仍需完善。

综合判断,上高县乡村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抓重点、拓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改革创新、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有序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二)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上高县地扼湘赣通衢要冲,交通便利,是自古以来的商旅要栈。县城东距省会南昌市100公里,西离宜春市98公里,南距新余市60公里,320国道横贯县境59公里,昌栗高速穿境而过,沪瑞高速擦肩而过,大广高速纵穿全县,途经上高的蒙华铁路已建成通车,到上海、杭州、福州、厦门、广州等地皆可朝发夕至。是发展传统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理想腹地。

生态优势。上高县是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目前已建成 10个省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生态村,151个市级生态村。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6.97%,其中银杏、伯乐树、青钱柳列为国家保护的珍贵树种,湿地保有量 6441.15公顷,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337.78公顷,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比率达96%。全县生态环境优美,且地处富硒土壤带,为农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优势条件。

产业优势。上高县深入推进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扩大绿色食品有效供给,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上高县现有绿色食品企业56家,规模以上企业1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32培植出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省级著名商标和5个省级名牌农产品。先后被评为“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强县”。

文化优势。上高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名人文化、华侨文化各具特色。泗溪农民版画、锦江农民摄影、田心“三八”影社、南港农民藏书票、塔下妇女剪纸、蒙山油画、敖山农民书法、芦洲民间器乐等“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极具影响力。上高会战遗址、蒙山银矿、普济桥、大观塔等重点文物保护良好,上高道情、上高排字舞、十样景等非遗文化已形成品牌。

(三)振兴基础

上高县是传统农业大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素有赣中粮仓之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生猪基地县、全国优质苎麻基地县、全国三辣之乡。近年来,全县上下围绕建设四个上高,决胜全面小康目标,大力推进三农改革发展,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农业产业稳定发展。2020年上高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6.57亿元,粮食总产达26.25万吨,在全县建立了41.18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近年来先后荣获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优秀县荣誉称号。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富硒大米、中药材、水果、油茶、生猪养殖、渔业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上高粉防己”成功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截止2020年底,全县共完成1499个新农村建设村点,建成了26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千工程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七改三网全面提速,初步形成了以县道为骨架、乡道为支线、村道为脉络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25户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实现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 82.3 %,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成果显著,无害化厕所改造完成率达90.77%乡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农民生活明显改善。2020年,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40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至1.79。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防止返贫机制初步建立,实现了全县905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7.93万人,农民生活有效保障。

城乡统筹发展成效显著。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城镇化率达56.1%2018年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估获全省第一名。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初步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城乡教育基本实现均衡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形成,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机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江西新时代五美乡村上高实践路径,深入实施产业振兴示范、生态振兴提升、文化振兴惠民、组织振兴强基、生活幸福民生五大工程,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上高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力打造绿富美的江西乡村振兴县域样板。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生态优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资源环境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秀美乡村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推行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坚持特色差异发展。根据各村不同的区位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历史底蕴、人文特色和民俗风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走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坚持经营乡村理念。要真正树立起经营的理念,既要面子也要里子,既要美丽也要发展,深入发掘特色村落的山水禀赋、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竞争力和生产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渠道,依托中心镇和重点区域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改革创新驱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调动各方力量投身乡村振兴。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的动力。

(三)发展目标

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水平推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实现农村产业更兴旺、乡村环境更宜居、乡风文明更淳朴、乡村治理更有效、农民生活更富裕,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现。

——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2亿斤,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80%,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

——农村人居环境全域提升。村庄规划布局不断优化,村庄洁化绿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至4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90%92%

——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淳朴文明的良好乡风初步形成,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数量占比达到68.3%

——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更加和谐有序,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100%

——农民生活迈上新的台阶。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农民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至31,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7

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高水平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农村全面建成。


专栏1  乡村振兴规划主要指标

分类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年基期值

2025年目标值

2025年比2020年增加[累计提高百分点]

产业兴旺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亿

7

7.2

0.2

2

农业增加值

亿元

27.93

32

4.07

3

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

%

77.45

90

[12.55]

4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73

80

[7]

5

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

56

65

9

6

全县网络零售额

亿

2.72

12.5

9.78

7

3A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

5

10

5

8

A级景区村庄占比

%

75

78

[3]

9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

万人次

23

60

37

10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

亿

0.5

1.5

1

生态宜居

11

村庄绿化覆盖率

%

36

40

[4]

12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80

90

[10]

13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90.77

92

[1.23]

14

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率

%

90

98

[8]

乡风文明

15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和乡镇数量占比

%

18

68.3

[50.3]

16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55

60

[5]

17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

13

16

[3]

治理有效

18

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

%

93.5

100

[6.5]

19

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

%

60.56

100

[39.44]

生活富裕

20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34

31

[-3]

21

城乡居民收入比

-

1.79

1.77

-0.02

22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2.3

90

[7.7]

23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率

%

97

99

[2]


三、空间布局

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空间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区分类推进村庄有序发展,构建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一)统筹城镇发展空间

优化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以建设新宜萍城市群重要节点为目标,构建环核集聚、两翼齐发、两轴联动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中心城区作一核,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核,适度超前拓展城区发展空间,以完善综合服务工作为重点,深入推进一江两岸、一城四区[]建设,完善与周边乡镇的功能分工,全面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泗溪镇和徐家渡镇作两翼,重点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打造区域副中心镇,形成村组融集镇、集镇融中心镇、中心镇融城的城镇空间发展新格局;320国道和431省道作两轴,充分发挥两条交通主干道的联系纽带作用,在物流、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方面主动对接南昌以及宜春、新余等地,发展壮大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等产业。

科学确定城镇发展方向。根据乡镇特色资源、传统文化以及原有发展规模,统筹做好城镇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城镇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布局生产要素,差异化培育优势产业,有重点、有先后的扶持乡镇发展。到2025年,结合全县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形成徐家渡镇、田心镇、泗溪镇3个综合型城镇,南港镇、野市乡2个旅游型城镇,芦洲乡、蒙山镇、上甘山林场3个工业型城镇,新界埠镇、翰堂镇、镇渡乡3个农业型城镇,墨山乡1个商贸型城镇,乡镇之间初步构建合作共赢机制,实现乡镇互促联动发展。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坚持县域一盘棋,不断完善城乡统筹规划制度,全面推动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一体化进程。优化乡村规划编制体系,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多规合一。充分利用现有村庄调查与分类、村庄规划评估成果,结合村庄经济社会基础环境条件、文化传统等实际,分类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科学安排各类设施,保留乡村风貌,彰显乡村特色。强化规划引导约束作用,避免千村一面和乡村景观城市化,城镇近郊村庄凸显田园都市特色,既要符合城区功能定位,又要保留农村基本元素;远离城镇的村庄注重保护传统民居和文化,展现田园风光和乡土特色;新建村要凸显上高传统民居地方特色。

推动镇村联合发展。按照有序实施、梯度推进原则,做大做强重点镇、中心镇,以镇带村,联动推进六化[]工程,全面开展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民居改造和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的集中改造提升。加快新型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以行政村为中心,联动周边自然村,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提升镇村组团建设水平和集聚能力。强化产业带动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乡镇适度发展工业小区,推进产镇融合,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形成集镇带动乡村、乡村服务集镇的良好产业格局。鼓励各乡镇根据各地的旅游、文化等资源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

(二)优化乡村三生空间

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将乡村生产逐步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引导乡村产业集约高效、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以上分公路为轴线,以锦江斜口种植业、翰堂镇翰堂村水产养殖业两个核心示范区为中心,以泗溪曾家水稻生产新技术示范基地、锦江斜口绿色蔬菜标准园,敖山居井葡萄园等多个基地为支撑的一轴双心N基地农业产业格局。积极引导第二产业重点向产业园区集中。扶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合理布局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相对完善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系。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根据村庄人口发展态势和迁徙趋势,科学确定乡村生活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提升生活空间宜居水平。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广场、公园、停车场等村落公共生活空间,提高乡村卫生院、敬老院及学校建设水平,完善菜市场、配送站等大众化服务网点,适当增加旅游、休闲等服务设施,保障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严格保护生态空间。严守生态红线,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管控各类开发,维护上高生态空间。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点保护好南港湿地公园、锦江湿地公园、江西上高镜山省级森林公园、江西九峰省级森林公园、翠霞森林公园及饮用水源地,实施蓝天、碧水工程,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加强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强化垃圾和污水治理,着力推进三区两线矿山生态系统修复,全面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编制完成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打造全域生态大花园

(三)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集聚提升类。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占全县村庄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根据村庄原有规模和特色优势产业,科学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建成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村庄。其中农耕类村庄,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加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贸类村庄,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承接发展环境,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积极培育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乡村旅游产业,就地吸纳农业人口。

特色保护类。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旅游景观名村及少数民族聚居村等自然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为特色保护类村庄。要统筹好保护、利用和发展关系,注重保持自然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尊重原住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开发休闲观光、民俗度假、养生养老等新业态,促进特色资源保护与农业农村发展有机融合,推动特色保护与村庄发展良性互促。

城郊融合类。中心城区所在地及其近郊的村庄,为城郊融合类村庄,具备成为城区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城镇转型的条件。要统筹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按照城乡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镇水平,逐步增强服务发展、满足城区消费需求能力。引导生态环境良好的村庄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支持基础设施完善的村庄发展产业园区和交通物流。

搬迁撤并类。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且人口较少、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流失特别严重、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为重点,通过农村集聚搬迁、生态移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拟搬迁撤并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依托移民新村、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还耕还湿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农村居民点拆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同意,不搞强制农民搬迁和集中上楼。


四、主要任务

(一)培育产业兴旺新动能

1.推进农业高效高质量发展

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围绕稳粮、优供、增效目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0.6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4.86万亩。严要求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将建好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列入粮食生产功能区,到2025年累计建成45.215万亩高标准农田,实现稳定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4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2亿斤左右。扎实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规模推动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启动轮作休耕试点,改善土壤、培肥地力,实现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在保障农民土地收益不降低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行统一开发、利用,切实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发展土地流转型等适度规模经营,到2025年,农村土地流转比例提高到70%以上,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90%。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等模式,引导企业开展规范化种植,打造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基地。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计划,着重打造上高三辣”“上高大米”“上高鳙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机制和氛围。到2025年,中国名牌农产品达到5个、省级著名商标达到10个、省级名牌农产品达到7个。基于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基础,以建设食安上高为引领,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所有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县级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乡镇快速检验室、生产经营主体自检室三级监测体系。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施农业科技引领工程,健全与农科院、高校的合作机制,推广首席专家+专家团队+产业基地等模式。组织实施种子种苗科技创新计划,建设一批绿色果蔬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开展高效生态安全的种养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强化农机与农艺、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2.构建“2+2+X”农业特色产业体系

以富硒大米、畜禽养殖2大产业为基础支撑,重点培育中药材、水产2大产业,结合特色果蔬、休闲农业、油茶、花卉苗木等产业构建“2+2+X”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

富硒大米。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推进富硒大米加工园、富硒大米种植基地建设,形成以富硒大米种植为基础、以富硒大米深加工为龙头、以富硒大米技术创新为突破的产业发展模式,全面打响上高富硒大米农业品牌。严格执行水稻浸种、育苗、插秧以及田间管理标准,完善农业专家技术指导服务体系,扩大富硒水稻标准化种植规模。建立富硒大米检验检测制度,定检、抽检、巡检三检结合,确保水稻含硒量符合标准。到2025年,全县富硒大米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

畜禽养殖。重点在320国道沿线的泗溪、野市、敖山、塔下、新界埠、上甘山、锦江、芦洲、翰堂、徐家渡等乡(镇场)发展生猪产业,加强双胞胎集团上高生猪养殖基地、正邦养殖有限公司上高分公司、江西桃苑金猪实业有限公司、紫宏猪场、江西汇银瑞鑫牧业有限公司、上高牧源家庭农场、上高县种猪场、上高县鑫河牧业有限公司等建设,提高种猪选育水平和供种能力。到2025年,全县年出栏生猪达到80万头,其中外销生猪达到70万头,生猪规模化比重提高到90%。壮大蛋鸡养殖等特色养殖产业,扩大蛋鸡养殖规模,做大做强上高县荣兴禽业专业合作社茶杉养殖综合基地,构建集鸡苗供应、饲料生产与销售、科技服务、蛋鸡销售为一体的养殖体系,打造上高富硒鸡蛋品牌,到2025年,蛋鸡养殖规模达到1200万羽,产鲜鸡蛋达到650万吨。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以建立农业循环化体系为标准,重点发展年出栏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到2025年,全县实现肉牛出栏3.5万头,能繁母牛5万头,人工种草3万亩。

中药材。推进中药材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基地创建、中药材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构筑种植、加工、研发、营销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新格局,把中药材种植产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农业转型升级的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建立特色中药材生产区,以泗溪镇、锦江镇、徐家渡镇、蒙山镇、芦洲乡为主,突出粉防己、金樱子、千斤拔、枳壳、覆盆子、勾藤、石菖蒲等品种种植,建成18个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建立药食同源中药材生产区,以翰堂镇、田心镇、塔下乡、新界埠镇为主,突出菊花、白莲、葛根、栀子花等品种种植,建成2个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到2025年,全县中药材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中药材产值达到10亿元。

水产养殖。重点在泗溪、野市、锦江、新界埠、徐家渡、田心、镇渡等乡(镇场)发展优势水产养殖产业,在芦洲、南港、翰堂等乡镇发展出口水产品产业。抓好上高县隆信渔业专业合作社、上高县鱼种场的四大家鱼苗种生产基地建设,确保水产苗种保质保量供应。重点加强上高鳙品牌建设,积极推广上高鳙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提高上高鳙淡水鱼品质。到2025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万吨,其中鳙鱼产量达到2万吨,占全县水产品总产量40%以上;名优特水产品1.8万吨,其中鳗鱼产量800吨;河蟹产品100吨,蛙类500吨,龙虾100吨。

特色果蔬。以水果品种更新改良为重点,大力发展有机水果,推进水果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以脐橙、柑橘、葡萄、火龙果等品种为主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到2025年,力争水果生产总面积达到6万亩,精品果率达到40%、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培育百亩基地100个,千亩基地10个。以中国蔬菜集团为龙头,提高设施蔬菜基地种植面积,加快培育蔬菜品牌,到2025年,力争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达2万亩。

休闲农业。深度整合文旅资源和乡村特色,加快推进泗溪、敖阳、新界埠、蒙山等特色农业休闲生态园建设,培育发展集采摘休闲、农耕民俗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扶持一批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实现向复合型现代农业转变。结合茶叶种植和茶园基地建设,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发展茶叶采摘、观光旅游等休闲农业。到202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

油茶产业以推广应用良种和优质、高产、高效集成技术为重点,全力发展一批集中连片达500亩以上的油茶种植示范基地。以发展花卉等园艺作物为重点,融合观光休闲农业,打造以观赏竹苗、珍贵绿化种苗等为特色的高档花木产业。

3.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农产品加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建设集约化、规模化农产品加工基地,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能力。重点发展大米精深加工产业,加强大米加工基地建设,以现代生物技术和大米加工新工艺、新装备为核心,开展米糠油压榨、谷物饲料生产、大米蛋白提取等,对大米附属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提升大米产业效益。大力发展果蔬、畜禽、水产、油茶、茶叶等加工产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技术研发改进生产加工工艺,推动企业生产从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全面提升产业加工水平。

乡村旅游。充分整合农村、农业、林业、文化、旅游等资源,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进一步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发展。精心打造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积极创建一乡(镇)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东部片区以野市乡、泗溪镇、敖山镇、新界埠镇等乡镇为重点,主要发展乡村观光和工业创新体验旅游;西部片区以徐家渡镇、镇渡乡、墨山乡、田心镇、翰堂镇、芦洲乡等乡镇为重点,主要发展生态康养、禅宗文化体验和红色文化体验旅游;南部片区以蒙山镇、南港镇、上甘山林场等乡镇为重点,主要发展原乡田园与矿山遗址体验旅游。积极创建省级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到2025年,全县创建省4A级乡村旅游点3处,省3A级乡村旅游点6处,A级景区村庄占比达到40%。依托各村庄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以打造区域性农村民宿集聚区、培育民宿示范点为重点,实施乡村民宿(农家乐)品质提升计划,建设一批精品民宿。

农村电商。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在电商进农村中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乡村电商网点全覆盖。支持电商龙头企业利用基地+农户模式,与贫困村产业精准对接,收集贫困村地方产品,推动商标注册,制定产品标准,强化品牌效应。积极推动电商集聚区建设,鼓励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多功能电子商务集聚区,支持本地电商平台和电商龙头企业完善服务配套体系,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动格局。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建设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质量标准体系、溯源体系、冷链物流体系,以线上农业带动线下农业提质增效。

4.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供应链管理,制定农产品生产、服务和加工标准,示范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从事标准化生产。着力抓好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和运行监测,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力争到2025年,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60家,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5家以上。

强化家庭农场生产能力。深入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每年创建县级示范家庭农场和申报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以上。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应用新品种、新技术,调优种养结构。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改良土地、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申请商标注册。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订单农业,走品牌发展之路,引导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产品对接、要素联结和服务衔接,实现节本增效。

提升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示范创建活动,每年评定5个以上的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申报评定5个以上的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力争示范比例达到10%。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打造一批大社强社特色社,力争到202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达到10家。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依托,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创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规模经营形式,建立完善的股权利益分配机制。

5.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全面推行党建+三资转化增值工作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贯彻落实县委出台的关于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十二条,逐步实现村村都有稳定集体经济收入。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严格按照产权归属,把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确权到不同层级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明确成员身份确认程序、标准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机制,县农业主管部门负责登记备案事宜。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作为其参加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

加快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村级要全面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起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集体资源开发、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职能。持续运用好党建+三资转化增值工作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妥善处理好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有需要且有条件许可的地方,实行村民委员会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权利,严格保护集体资产所有权,防止被废置。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实行财政专项补助、企业对接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零投入。对政府拨款、减免税费等形成的资产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可以量化为集体成员持有的股份。

重点发展六种类型的集体经济。产业带动型,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围绕绿色有机、富硒、烟叶、油茶、水果、肉牛、中药材、休闲农业等产业,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打造农产品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资源开发型,依托山林、水利等自然资源开发污染少、效益高的乡村集体林场、小水电等项目,以公开招标形式,或投资入股形式,引入企业参与经营,盘活资源,激活农村沉睡资产。兴办物业型,鼓励村集体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仓储设施、商铺店面、来料加工场所等物业,增加村集体物业租赁收入;鼓励村集体利用自身优势,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购代销农产品和农业生产物资,增加经营性收入。农旅融合型,以生态为特色,以资源为基础,以文化为底蕴,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度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能源助力型,积极推进光伏发电等既投资少、效益高又无污染、可持续的新型能源项目,助力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型,针对山区单个经济薄弱村力量单薄问题,通过整合资源资金,探索多村异地联建模式,抱团开发大项目,切实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

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管理制度和交易规则,积极引导各类农村集体产权入场交易,规范开展产权流转交易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产权鉴定、合同签订、组织交易等工作。拓展服务功能,积极为流转双方提供土地生产能力等级评定、流转价格评估、项目策划、金融保险等服务。

专栏2  产业振兴示范工程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重点开展土地整理、农田灌排渠系、机耕道路和耕地质量提升、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等田间工程建设。到2025年,完成1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工程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提高耕地质量监控能力,在乡镇建设一批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积极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基料化的综合利用,在污染重点区域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保护提升耕地基础地力,不断提升耕地质量。

(三)优质粮食工程

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优质粮食。到2025年,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品种面积占比达到70%

(四)特色农业发展工程

推进全县农业资源要素集聚、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中药材、水果、休闲农业等年产值超亿元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五)品牌强农工程

继续推进绿色食品认定、有机产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知名农业品牌创建,到2025年,新增国家和江西省农产品地理标志2件,绿色有机农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65%以上。

(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

积极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电子商务进村,培育壮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到2025年,培育电子商务示范村2个、建成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1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1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5亿元。

(七)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园)创建工程

以综合类建园为主导,重点培育发展绿色有机、富硒、中药材、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到2025年,创建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园)20个。

(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发展壮大绿万佳种养、汇农种植、荣尧农机等专业合作社,推动金农米业、圣牛米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到2025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0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40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达到10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60家。

(九)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工程

发展壮大一批村级集体经济,到2025年,初步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带动、服务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50万元以上的经济强村。

(二)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

留住绿水青山,守护美丽家园,以省级森林城市和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创建为契机,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功能提升三大行动,让上高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家更美,打造全域生态大花园

1.农业绿色发展行动

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加快实施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及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安排的猪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建设,完善畜禽养殖场配套粪污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设备,积极推行养殖粪污第三方治理,到2025年,全县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大力推进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连片种植1000亩以上稻田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示范点建设,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实施农药减量、化肥减量增效等专项行动,积极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生物防治,逐步完善农业投入品追溯体系。

强化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严格加强水资源管理,确定三条红线[],实施四项制度[],积极推进农业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强化资源有偿使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实行用水用电梯度收费,加强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计划,开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一批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项目落地,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落实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支持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开展废弃工矿地复垦利用试点,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稳妥推进休耕试点,加强耕地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地和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的行为。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推进共伴生矿产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

专栏3  农业绿色发展行动

(一)农业资源保护行动

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设施农用地管理。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试点。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防治外来生物入侵。

(二)农业节水行动

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快上高县四座中心灌区的持续改造,到202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6以上。

(三)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

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和等级监测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耕地休养生息,做好耕地超承载能力退出工作,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把超过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耕地切实退出来,实施轮作休耕试点。

(四)农业清洁生产工程

实施农药减量、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和高剧毒农药替代计划,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绿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50%以上。实施农业清洁生产试点,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推广农林牧渔融合循环发展模式,修复完善生态廊道,恢复田间生物群落和生态链。

(五)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实施以秸秆还田肥料化、秸秆加工饲料化、秸秆食用菌基料化为重点的秸秆农用工程。开展农膜回收行动。

(六)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

积极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强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规模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地表径流污水净化利用等工程,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到2025年,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打通沼气沼渣、有机肥还田利用通道,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七)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工程

实现10万亩畜禽粪污还田,到2025年全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2.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积极开展清河行动,全面推行河长制、库长制,落实水环境治理和水源地保护,巩固水库退出承包养殖成果,彻底消灭劣V类水。逐步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体系,积极推进乡镇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网管建设,加快制定县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装箱规划,优先选择饮用水源保护区、水环境敏感区和重点旅游景区试点,逐步推广,因地制宜推行各类微动力或无动力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到2025年,全县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基本解决。积极探索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强化监管落实。

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助和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农村厕所改造,大力普及农村户用水冲厕,每户至少建设一个室内水冲厕,做到有蹲便池,有水冲式水箱,有化粪池。以景点、新农村(秀美乡村)建设点、农村公路驿站等人口较集中区域为重点,科学选址建设农村公厕,实现每个旅游景点至少1个旅游厕所,重点旅游景区厕所全部达到2A级以上标准,集中居住1000人以上的村庄至少有1座无害化公厕。2025年,全面消灭农村旱厕,厕所粪污综合治理体系完善,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0%

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清理垃圾、清理塘沟、清理废弃物,改美庭院,改好习惯和改好村庄环境等三清两改一管护为主要内容,积极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参与,集中整治村庄环境。积极推行城乡环卫第三方治理,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强农村环境监管力度,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立健全乡镇垃圾收集系统,完善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区域处理四级生活垃圾处理运行机制,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任务。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以点带面推广垃圾兑换银行和干湿分类,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县建成150个生态优美示范村庄。

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农村七改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充分考虑农村宅基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实施、“多规合一”编制等需求,科学合理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强化村庄风貌整体管控,突出传统特色,留住乡愁村韵。大力推进美丽示范乡镇、美丽示范村庄和美丽示范农户庭院创建,全县每年建设1个美丽示范乡镇、30个左右美丽示范村,抓好300个左右基础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320国道、武吉高速、昌栗高速3条美丽示范线,到2025年,建成5000户美丽示范农户庭院,建成敖山洋林民族风情小镇和一批精美的田园乡村、文化古村、休闲旅游乡村、现代宜居乡村,积极鼓励南港、徐家渡、泗溪等乡镇扬优成势,打造个性彰显、活力十足特色乡镇。

专栏4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一)水环境治理行动

以乡镇为实施主体,以流域为单位,大力推进农村山水林田湖及库、塘、陂、沟、渠、河整治,活化水源,连通水体,恢复水生态。持续推进水生态文明村创建,争取到2025年,全县水生态文明乡、村达到10个。

(二)农村污水治理工程

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向有条件的农村延伸。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问题得到有效管控,生活污水处理率显著提高。

(三)厕所革命行动

实施乡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加强乡村公共厕所建设,推进厕所粪污和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2%,乡村旅游点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农村垃圾治理专项行动

加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试点,科学布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上,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达到100%

(五)秀美乡村建设行动

因地制宜推进秀美乡村建设,抓好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到2025年,打造出200个秀美乡村点,1000个村容村貌整洁干净的基础村庄。

(六)乡村森林公园建设工程

全面推进乡村森林公园建设,打造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乡村森林公园,促进乡村生活环境大改善,到2025年建成乡村森林公园3个。大力开展省级乡村风景林示范点建设,开展森林特色小镇建设,实施村庄绿化工程,严格保护乡村古树古木,重点推进乡村路边、水边、房边绿化美化。

(七)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设立乡镇环保机构,每个村建立环保经费的筹措和监督机制,成立环境连片整治工程管理委员会,每村配备至少一名专职人员负责污水处理站和立即收集转运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严格环保执法,加强污染源头控制,提高项目准入门槛,限制化工、养殖以及矿山开采项目的审批。

3.生态功能提升行动

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全面加强水源涵养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落实天然林保护制度,强化林地用途管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工程,加快森林四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低产低效林改造。全力开展生态文明村风景林建设,进一步加强长江流域长防林体系建设。以锦河、漳河以及饮用水源地为重点,大力开展水生态修复,提高水体污染物降解能力和自净能力。实施生态国土监测和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土壤污染状况和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开展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修复治理。着力推进三区两线[]矿山生态系统修复,全面推行绿色矿山建设,加强矿山整治,推进矿山复绿。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6.97%,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超过30%

完善生态保护制度。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完善森林管护机制,推进国有林场改制和林权制度改革,制定与森林资源管护成效密切联系的奖励制度和办法,积极开展林地流转试点。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探索合同能源、水资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争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全面存储矿山生态修复基金,探索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投资优惠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矿山环境治理。构建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绿色考评权重。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制度,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的河(库)长制、林长制,适时启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资源环境任中绩效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企业环保违法黑名单制度,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完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和公开机制。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

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的横向、纵向补偿机制和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构建覆盖全县统一规范的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按照流域统一管理要求,协商推进流域保护与治理。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及天然商品林管护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偿补助标准。建立健全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与补偿制度,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全面保护。健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推进河流源头区、重要生态治理区和重要水库生态保护补偿。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鼓励各地通过土地整治和复垦增加耕地面积。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生态补偿试点,全面落实并完善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等四个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探索建立产业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科学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完善根据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确定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制度政策。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交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交易制度。加快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开展政府采购生态产品试点。

专栏5  生态功能提升行动

(一)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提升森林组成、结构、功能,宜封则封、宜造则造,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到2025年,完成人工造林7.5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6.97%

(二)重点区域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

以沪昆高铁、蒙华铁路、武吉高速、320国道等主要高等级公路两侧,昌栗高速上高东接待中心、上高西连接线,以及镜山省级森林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周边裸露地,全县50个重点乡村四旁空闲地为重点,加强生态修复、林相改造和景观提升,丰富和增加高等级公路两侧高品质森林资源,建立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全面推进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

(三)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

实施长江流域重点防护林工程,加强源头区和河流两岸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护岸林等建设,有效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到2025年,完成长防林建设任务5万亩。

(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实施湿地恢复与治理工程,积极创建湿地公园,到2025年,全县湿地保有量在6441.15公顷以上。

(五)矿山修复与土地复垦重点工程

重点对排石(土)场、尾矿库、采矿场及塌陷坑进行复垦,加强国有危机矿山及闭坑矿山治理和恢复,有限安排中药自然保护地、重点景观区、重要居民集中生活区、重要交通干线、重要水系等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到2025年,完成矿区土地复垦面积0.1万亩,矿山土地复垦率20%以上。

(六)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

大力实施废渣治理,开展受污染土壤、场地、水体和底泥等重金属污染监测、治理与修复工程。

(七)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探索在生态修复治理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等区域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实验示范基地。到2025年,基本形成全县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格局。

(八)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采取清理整顿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行为和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监测等手段,保护生物多样性。

(九)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等三进活动;开展绿色回收进机关、进商场、进园区、进社区(村庄)、进学校等五进活动;在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等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三)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尚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树立良好家风、塑造淳朴民风,全面繁荣振兴农村文化,树立乡风文明新风尚。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管理,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支部、进机关、进企业、进村居、进学校、进单位、进农户,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和主题社区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农民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和行动自觉。弘扬和传承红色精神,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拥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鲜明本色,树立锐意进取、勇闯新路的时代新风。

倡导树立乡村文明新风。深化乡风民风建设,持续开展上高最大的优势就是上高人主题教育,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诚信建设。探索制定乡风文明建设评价体系,鼓励村民制定完善村规民约,设立乡风文明榜、公民道德榜,形成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全乡村信用体系,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传播诚实守信乡风民风,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推进乡村移风易俗。组建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传承农村优良传统礼俗,积极弘扬红色文化、好人文化、孝道文化、家风文化和村规民约文化,坚决抵制各种陈规陋习,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攀比炫富、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推进农村殡葬制度改革,积极倡导文明殡葬,遏制办丧扰民、重殓厚葬等陋习,完善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安息堂)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农村封建迷信活动,整治农村乱建庙宇、滥塑宗教造像的风气。

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突出孝诚爱仁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上高好人等评选活动,在所有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广泛设立身边好人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树立文明淳朴、互帮互助的良好乡风。积极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总结推广经验,争取到2025年,全县县级以上文明村(社区)达到122个,占全县中心村(社区)比例达65.6%

专栏6  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和道德建设工程

(一)文明村镇创建行动

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总结推广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不断提高文明村镇创建水平,到2025年,全县68.3%以上的村和乡镇达到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的标准。

(二)文明家庭创建行动

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建设系列创建活动、系列评选比赛活动、系列宣传实践活动。围绕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推出更多注重家风建设的道德模范,形成村村有模范、户户争文明的良好局面。

(三)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做好中国好人”“江西好人”“身边最美人、各级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优选一批代表开展基层巡讲,努力在乡村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2.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实施农耕文化保护工程,开展农耕文化主题类博物馆和村史馆普查和保护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古建筑古树木等保护,完善上高会战遗址、蒙山银矿遗址、观澜阁塔等文物保护单位的管护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传统村落整体保护提供信贷支持。强化上高社火、村龙舟赛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进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建设一批民俗博物馆、传习所等非遗展示传承场所,积极举办传承活动。加大对上高道情、泗溪农民版画、锦江农民摄影等特色传统文化的支持,鼓励有价值、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非遗保护目录。办好戏曲艺术节、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水酒文化艺术节等民俗文化节,打响上高文化品牌。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打造红色文化游、乡村绿色休闲游、传统民俗风情游、江河湖泊滨水游等一批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村镇、村寨。大力实施农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挖掘上高农民版画、十字绣、根雕、串子泡腐制作、酒制作等优势传统工艺,提高传统工艺品质,培育形成传统工艺产品和创意产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工艺品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产业投入,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乡村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3.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以县为龙头、乡为中心、村为基点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蒙山古银矿遗址、上高抗日会战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开发,加快推进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以及乡镇文化站的升级改造,精心打造村(社区)公共文化阵地,构建普惠均等、功能齐备、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交互式网络广播影视和数字多媒体广播,推进农家书屋、电影院等延伸到乡镇。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

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实施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全民阅读等活动,引导文化向农村传播。加强与对外文化交流,办好系列农民摄影展、百姓专场文艺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打造上高文化品牌。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兴办读书社、书画社、乡村文艺俱乐部,利用节日和集市开展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等文体活动,以全国特色文化广场—镜山文化广场和乡镇广场为平台,每年组织开展百姓大舞台”“祠堂文化”“一乡一色,一村一品特色文化联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广场文艺晚会,做响特色文化品牌,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村文艺协会团体建设,挖掘一批乡村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本土人才,培育一批唱得响、舞得起的乡土艺术家,建设打造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综合素质较高、群众喜闻乐见的基层文化队伍。加强乡镇文化员、农村社区文化指导员、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等培训,提高基层文化站组织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积极引导社会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引进一批文化协会、文艺能人、志愿者参与农村文化管理与服务,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农村文化业态。

专栏7  乡村文化惠民工程

(一)乡村文化振兴十个一行动

每个行政村实现十个一目标(即一名义务宣传员、一个道德评议会、一支志愿服务队、一批文明示范户、一部村规民约、一组家风家训、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个文体活动小广场或舞台、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个身边好人榜。

(二)农耕文化传承保护行动

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加大保护力度,定期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推介力度。

(三)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

做好古村落、古民居统计工作,按照分类定级,重点保护,合理利用原则,重点推进古村落古民居维修和恢复,加强对塔下天岭古村、洋林归侨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和利用。

(四)送戏进乡村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

组织各级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农村基层,推动落实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投入,每个乡镇购买省、市、县三级院团不少于4场公益性戏曲下乡演出,每个林场购买不少于3场,且每场演出时间不少于1.5小时;一村一月免费观看1场数字电影,其中每年国产新片(院线上映不超过2年)比例不少于1/3

(五)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

大力实施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实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六)乡村传统工艺振兴工程

落实《江西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保护和传承上高农民版画、十字绣、根雕等优势传统工艺,推动乡村传统工艺项目纳入国家目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技能培训,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提高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制作水平,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品牌。

(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加快蒙山古银矿遗址、上高抗日会战遗址保护与开发。加快推进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及乡镇文化站升级改造。推进广电发射台及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八)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合理布局农家书屋,有效整合阅读资源,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和赠阅,力争农家书屋年均新增出版物达60/家。依托通信、卫星传输、有线电视等网络,实现农家书屋数字阅读功能,全面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

(九)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工程

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培育行动,扶持发展上高社火、村龙舟赛、上高道情等民俗文化和民俗表演,建设一批特色文化小镇和特色文化乡村。进一步挖掘农民版画、十字绣、根雕、酒制等传统工艺,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办好戏曲艺术节、三月三民俗文化节、水酒文化艺术节等民俗文化节,提高上高文化品牌影响力。

(四)建立乡村治理体系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依法确定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的权责边界,促进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落实县乡党委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的主体责任,落实乡镇党委直接责任。全面落实乡镇、村干部入户走访和党员联系农户机制,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治理和群众生产生活等问题。

强化村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深入实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落实整顿工作动态管理机制,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强村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进一步向自然村、村民小组延伸,向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延伸。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应当交叉任职,提高村委会成员和村民代表中党员的比例。落实村党组织5年任期规定,推动村两委换届与县乡换届同步进行。加强对村两委换届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严厉打击干扰破坏村两委换届选举的黑恶势力、宗族势力。常态化坚持村干部调整县级联审机制,坚决防止不符合条件的人进入村干部队伍。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建设,确保每个村至少有2名村级后备力量、有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组织党员在议事决策中宣传党的主张、执行党组织决定。组织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密切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加强对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特困人员等人群的关爱服务,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深入开展新时代赣鄱先锋等选树学活动。

2.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夯实村民自治基础。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效落实,着力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建优配强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规范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议事规程,创新协商议事形式和活动载体,鼓励农村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民间讲理等各类协商活动。理清村级各类组织功能定位,加强妇联、团支部、残协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联系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手段,丰富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渠道,适应农村人口流动和经济结构变化,为本地村民、外来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不同群体参与议事提供平台。常态化开展三请三回工作,聚合激活各类人才资源,增强乡村治理体系的活力。

加强乡村法治建设。以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领域为重点,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结合七五普法教育,在各村公共场所设立法制长廊”“法律宣传栏。整合法学专家、律师、政法干警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资源,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公益法律服务,完善适合镇村实际的法律援助机制和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村民委员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到2022年实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覆盖。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乡村治理中的职能作用,深入推进人民法庭全面双达标建设活动,推广车载法庭等巡回审判方式。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推动法院跨域立案系统、检察服务平台、公安综合窗口、人民调解组织延伸至乡村,提高响应农民诉求和服务能力水平。

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人民调解员等活动,发现和培育新乡贤,以榜样力量引领新风正气。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广泛设立身边好人榜,深化上高好人推荐评选活动,多管齐下挖掘好人,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推出农村的凡人善举、草根英雄。深入实施爱诚孝仁四德工程,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大力推行一村一警(辅警)机制,扎实开展智慧农村警务室建设,推进农村网络化管理,壮大网络工作力量,提升农村社会精细化水平。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强化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防范打击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树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电力捕鱼等行为,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加强农民群众拒毒防毒宣传教育,依法打击整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邪教活动打击力度,制止利用宗教、邪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大力整治农村乱建宗教活动场所、滥塑宗教造像。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强化农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食品、药品、交通、消防等安全管理责任。落实乡镇政府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探索实施路长制。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乡村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尊崇工作法,维护农村退役军人群体的稳定。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完善农村薄弱地区公共区域监控系统,实现2022年自然村全覆盖。

3.提升乡镇和村为民服务能力

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投放基层的公共服务资源,应当以乡镇、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加强基层行政执法经费保障,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乡镇延伸,提升行政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和队伍建设,确保农村经营管理各项职责任务落到实处。整合现有设在乡镇的党的建设、综合治理等各系统指挥信息资源,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和综合指挥平台。整合基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责,推动便民服务中心与综治中心一体化建设。有条件的乡镇,除班子成员外,涉及具体面向群众办事服务的岗位应当到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公,实行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整合集中村便民服务资源,推进村级便民服务点和网上服务站点全覆盖。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

专栏8  组织振兴强基工程

(一)农村党支部星级创建工程

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农村重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每年选出2个过硬党支部建设先进典型,到2025年创建12个星级党组织。

(二)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提升工程

改建修建相对较差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群服务中心),力争到2025年,全县建制村普遍建成集办公议事、党员活动、便民服务、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一体,标识统一、外观整洁、功能齐全、运行规范的党群服务中心。

(三)农村雪亮工程计划

加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力度,推进城乡视频监控连接贯通,在每个行政村建设不少于5个监控点、自然村主要路口建设1-2个监控点,到2022年,实现农村地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四)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计划

开展送法律进乡村、维稳定促发展农村主题法治宣传活动。积极利用节会集市,组织开展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送法律到千家万户。

(五)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计划

健全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标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进村务、财务公开,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六)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

2025年,各行政村每10户至少培养1.5法律明白人骨干,培养普通法律明白人占农户总户数55%以上。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

(七)村级事务阳光工程

完善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实现公开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梳理村级事务公开清单,及时公开组织建设、公共服务、脱贫攻坚、工程项目等重大事项。健全村务档案管理制度。推广村级事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支持建立村民微信群”“乡村公众号等,推进村级事务即时公开,加强群众对村级权力有效监督。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五)迈向共同富裕新生活

坚持底线思维,切实保障民生,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确保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游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强化农村基础设施

打造高效交通物流网。巩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建设成果,深入推进文明示范路建设。实施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加快中心镇村与干线公路连接及枢纽场站建设。加强旅游公路建设,提升蒙山古银矿遗址、九峰禅寺康养度假区等重点旅游景区公路标准。深入开展危桥改造和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工程,进一步完善公路安全防护设施,提高安全防护水平。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加大道路环境整治和日常维护力度,提升道路美化绿化档次,创建一批交通景观带。大力推进城乡道路互联互通和客运一体化,推动城市公交服务网络向周边乡村和主要景区延伸,到2022年,具备通客运班车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配送体系,到2022年,实现快递乡镇网点覆盖率100%,行政村村级网点覆盖率高于95%,村级邮路覆盖率100%

完善农村水利设施。扎实推进上高县五河治理防洪工程、千亩及以上圩堤除险加固、中小河流及其他江河治理工作,以县城、镇渡、徐家渡、新界埠五河治理防洪工程为重点,加快河道疏浚、河道防护、堤防加固建设,提高上高江河防洪能力。加快实施重要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保护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引调提水等工程,保证农村用水供给,加大农村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完善农田灌溉配套设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健全农村水利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对全县重要水利工程和江河重要特征地段进行实时监测。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对资金有保障、建设条件适宜的贫困村,推动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加快完善农村能源输送体系,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高乡村配电网供电能力。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大幅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加强农村秸秆资源收储体系建设,推动秸秆资源综合化利用。

加强信息化基础支撑。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有序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进新一代物联网部署,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产品、应用和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全面深度融合。实施宽带村村通”“电视村村通、广播村村响等工程,到2025年,上高全部行政村互联网接入率和有线电视网络光缆联网率达100%20户以上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全部自然村通电话。在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网络安全工作。

专栏9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

(一)农村公路建设

2025年,完成建设3.5米及以下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项目100公里;乡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项目150公里;其他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项目265公里;农村联网公路建设项目150公里;美丽农村公路改造建设项目100公里;农村公路村道安保工程项目600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项目351120延米;渡改桥建设项目1300延米;农村公路新建桥梁项目1003000延米。

(二)农村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快递配送节点,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体系,到2022年,所有乡镇都有快递配送站点,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

(三)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到2025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100%。鼓励大中小型养殖场建沼气工程,实施节柴改灶,大力推广猪(畜禽)--果(菜、油茶)发展模式,加强以沼气、秸秆气化等为重点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示范,打造一批清洁能源示范乡村(园区)。

(四)农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战略,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到2025年实现100%行政村光纤网络通达,25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互联网。有序推动5G网络建设。深入发展数字化乡村,利用大数据、农业云、物联网等智慧农业技术开展农情信息管理,不断提高农业数据智能化采集、处理、应用、服务水平。

2.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发展农村优质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创建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县,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合理规划设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保障学生就近享有优质教育。积极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扩充学前教育资源,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特殊教育向公益性、全纳性发展。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顺应农村发展需要和产业特点,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加强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培训。统筹配置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并向乡村倾斜,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全面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着力构建农村20分钟卫生服务圈,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卫生室,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加强新发传染病防治和免疫,强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和职业病的综合防治,加强严重精神病人的筛查、救治和管理工作。深化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改革,增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落实利益导向政策,倡导优生优育。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县域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探索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强化预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装备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发展中医药,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健康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村医福利保障,充分调动乡村医务人员积极性。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村镇建设,强化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推广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不断完善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失地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残疾人服务。健全农村安全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敬老院改造升级,持续开展农村敬老院一对一对标竞赛活动,全面提升敬老养老服务水平。巩固第一批全省失能老人护理服务试点县建设成果,着力构建失能老人护理新平台。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有序开展农村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排查、评估工作,消除各类灾害隐患。加大农村防灾减灾救灾投入,推进防汛抗旱、防震减灾、森林防火、防雷电、生态环境治理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健全灾害预警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气象、水文为农服务能力。完善应对灾害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灾后重建工作机制。定期在农村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

专栏10 农村公共服务提升计划

(一)乡村教育质量计划

全面加强乡镇学校(含教学点)标准化建设;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现每个乡镇至少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到2025年,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97%;继续实施并扩大特岗计划规模,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二)健康乡村计划

强化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到2025年,打造完成2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每个行政村建有一所产权公有的标准化村卫生室,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达标率达到96%以上。继续开展村卫生室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大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实现覆盖乡镇卫生院的基层远程医疗服务系统。

(三)全民参保计划

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记录、补录完善,建立全面、完整、准确、动态更新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为全面参保和精确管理提供支持。积极引导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实施社会保障卡工程,到2025年,使持卡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四)农村养老计划

实施养老服务设施行动计划、养老服务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养老服务功能行动计划、养老服务质量行动计划、养老服务支付能力行动计划、养老服务市场活力行动计划,推进一批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颐养之家、幸福食堂建设,分批实施乡镇敬老院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到2025年,50%以上的农村具备老年宜居社区基本条件,55%的乡镇建有老年学校,35%的行政村建有老年学习点。

(五)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计划

建立地质灾害、地震、气象灾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县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和公共安全指挥中心,完善应急救援队伍以及救援装备。

3.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吸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鼓励在乡村兴办环境友好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加强对农民工创业的服务,实施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学历和能力双提升计划,帮助农民工掌握创业技能。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鼓励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务工。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招聘信息互联互通和发布共享。加强乡镇、行政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全面落实就业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失业登记等公共服务。定期组织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活动,促进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对接,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推动农村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创业农民工提供政策引导、项目推介、风险评估、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选择一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园、示范园区等基地,为农民就业提供实习和实训服务。

强化就业服务保障。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消除城乡劳动者身份差异,依法落实农村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依法保障农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强化各类政策协同,全面落实就业服务、人才激励、教育培训、资金奖补、金融支持、社会保险等相关扶持政策,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加强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动态管理和分类托底帮扶。

专栏11  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一)农村就业岗位开发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新办环境友好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建设一批就业驿站,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新生代农民工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前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到2022年,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确保各类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至少接受1次相应的职业培训。

(三)城乡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等,建设以初、中级技能培训为主的特色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构筑布局合理、定位明确、功能突出、信息互通、协调发展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网络。

(四)乡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到2022年,县区建立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所有街道、乡镇建立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所),所有行政村提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基本公共服务。推进乡村公共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开展基层人员能力提升计划。

4.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落实5年过渡期要求,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着力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体系全面转向乡村振兴。

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人口加强跟踪监测,防止返贫致贫。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监测、识别标注和动态管理,重点监测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实行动态清零。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持续加大控辍保学力度,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保障大病患者、重病患者的脱贫家庭基本生活。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健全完善农村饮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深化扶贫项目资产监管。全面核查各类扶贫资金项目形成的资产并进行确权登记,分类摸清底数,加强台账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充分发挥扶贫项目资产效益。

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规范特困人员认定、审批和终止救助全流程管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口纳入救助供养范围。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培育和规范管理。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对遭遇突发性、灾难性困难导致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强化“爱心兑换超市”等帮扶机制。

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大病保险继续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倾斜支付,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

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由政府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提升县乡两级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照护水平,充分发挥兜底供养能力,提高医疗康复保障水平。完善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儿童福利机构服务保障水平。

保障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强就业监测,增强就业技能,提供就业服务,办好扶贫车间,用好公益岗位,推广以工代赈,全方位增加困难劳力工资性收入。

专栏12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行动计划

(一)产业帮扶提质增效行动

积极依托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推动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在贫困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产业园。落实国家光伏扶贫政策新要求,调整完善建设模式、建设资金、收益分配等,合力推动光伏扶贫健康有序发展。继续大力开展消费帮扶,综合施策,增加困难人员经营性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二)就业帮扶拓展扩面行动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和劳务输出、乡村旅游、养老护理、电子商务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脱贫举措和技能培训精准对接。引导订单式、学徒制等校企联合培养类职业教育项目。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活动,加强地域间对口劳务协作,支持贫困人员外派就业。继续支持创建龙头企业扶贫基地、就业扶贫车间、新型农村合作社、非正规就业组织、就业扶贫专岗托底等就地就业平台,因地制宜推进就业扶贫车间建设。

(三)生态帮扶促开发行动

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探索多种生态价值转换模式,强化贫困地区森林生态补偿。

(四)教育帮扶精准对接行动

持续深化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统筹推进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建设,全面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任务。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落实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补助政策。加大贫困地区特岗计划教师补充力度,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五)健康帮扶巩固提升行动

提高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完善贫困人口健康扶贫保障投入增长机制,筑牢“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道保障线,在坚持医保制度普惠性保障功能的同时,增强对困难群众基础性、兜底性保障,继续实施贫困人口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和专项救治政策,落实贫困患者县域范围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支持乡镇卫生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与健康扶贫能力,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计划,为乡镇卫生院招募特岗全科医生,继续实施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项目和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深入推进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工作,实现建档立卡农村妇女和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救助全覆盖。

(六)危房改造加快帮扶行动

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危房改造计划。规范简化农村危房改造对象认定和危房鉴定程序,健全农户申请和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复核的三级审核三榜公示对象认定程序机制,全面排查危房,完善存量台账,实施精准管理,做到改造一户、销档一户。对无经济能力、劳动能力的特别困难农户,实施交钥匙工程等措施,并鼓励各地创新举措,通过盘活闲置集体资产、采用农房置换或长期租赁等低成本方式,兜底解决特别困难农户基本住房安全问题。

(七)保障帮扶强化兜底行动

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健全低保对象认定方法,持续加大农村低保资金的投入,全面巩固农村低保兜底保障扶贫成果。进一步加大临时救助工作的力度,加强对因病、因灾、因失业等困难家庭的临时救助帮扶;完善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提升临时救助时效。严格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强化对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资助,对0-6岁残疾儿童康复及辅具适配进行救助。按时足额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继续开展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护和托养工作,强化困难残疾人多层次多元化的照护托养服务。

(八)基础设施改善行动

提升贫困地区交通水平。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实现具备通客运班车条件的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100%。加快实施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实现全县农网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0千伏安。统筹推进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5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将宽带网络向有条件的贫困村自然村组延伸。



五、支撑要素

(一)强化资金要素支撑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领域倾斜。县级涉农财政资金70%以上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乡村振兴工作。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财政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对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落实和完善涉农税费减免政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和耕地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安排一定比例的县级财政资金用于扶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支持企业品牌创建、鼓励农业企业上市、扶持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引导社会资本入乡。抓住国家和省委鼓励民间投资和新型投融资政策机遇,运用平台参股控股、股权认购、政府采购、公私合营、民建公助等投资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根据省、市相关政策,制定我县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政策。县级财政在支持乡村振兴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社会资本入乡创业兴业。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支持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到农村宅基地、做品牌、搞服务。对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的农村公益性工程和项目,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建设、管护和运营。采用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乡村环卫、养老等乡村生活性服务业。

做大乡村发展资金。整合县级涉农资金,成立由上高乡村产业投资专项资金为主,上高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业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等各专项资金共同组成的上高“1+X”乡村发展资金模式,到2025年,资金规模总量实现5亿元以上,累计投资突破1亿元以上。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发展资金,建立健全资金运行管理、资金收益实现及风险防控、资金退出收回等机制,增强资本运作能力和规范经营能力。

(二)强化人才要素支撑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各类农业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管理人员、家庭农场主、经纪人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积极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建立健全以县政府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责任制。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坚持县人才领导小组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关于农村实用人才的专题会议制度,不断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式。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支持从事农、林、牧、渔和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户或者合作社组织、企业申报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示范点,到2025年,建设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基地,创建20个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示范点。实施把优秀社员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实用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引双培工程,发展壮大合作社实用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农业技术人员与农村实用人才的双向培育,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农业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通过内扶外引的方式大力培育种养植大户,采取示范带动结对帮扶等措施,积极与江西农大、扬州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联姻携手工程,建立院校人才+乡土人才结对帮扶培养机制,按照新品种、新技术需求,建立示范基地,通过试验田的方式,以小田带动大田,引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培育科技示范户。完善实用人才信息库,对各类实用人才进行分类、动态管理。2025年,新培育2000名农村实用人才。

引导社会人才流入农村。实施人才集聚行动,引导外地各类人才和工商资本下乡,鼓励与农民、村集体建立契约型、股权型等利益联结机制,制定鼓励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和其他各类人才入乡的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加大返乡大学生、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回乡村创业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培养造就心怀农业、情系农村、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的新农民。推动县城科教文卫体工作人员适度岗编分离,定期服务乡村,提高入乡人才的工资、生活待遇。实施三支一扶和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开展乡村振兴志愿者行动。鼓励离退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到农村发挥余热、施展才能,实现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再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开展乡村振兴志愿者行动、巾帼行动和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星创天地等农业创业平台建设,建成一批农创客创业园,培育一批乡村众创空间,为人才到乡村创业创新提供孵化服务。

重视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培育基层组织领头雁,以换届为契机,把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热心公益、奉公守法、公道正派、品行良好、有较高群众威信作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候选人的基本条件。制定农村干部人才优选计划,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优秀民营企业家、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村官等优秀人才中选配村(社区)两委干部。依托大专院校,建设干部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干部人才到外省跟班学习,提升村干部人才整体素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分级抓好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轮训。分别从县直机关选派部分优秀干部到镇村、从镇选派部分优秀干部到县直机关挂职任职,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干部队伍活力,鼓励引导更多优秀干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建功立业、历练成长。制定激励农村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政策,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给予表彰。建立村干部报酬待遇正常增长机制,确保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不低于我县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倍。

专栏13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程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支持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一定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农民参加培训,重点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村物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5年,培养1500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

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采用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将中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与涉农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项目,对考核合格的农民发放大中专学历。

(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工程

以技能培训、创业指导、政策扶持、跟踪服务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培育一批18-45周岁的现代青年农场主,打造一支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青年农场主队伍。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

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内容、程序和要求,实施精准化培训,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加快培养造就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四)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以县乡农村工作部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服务等机构和企业为重点,每年选取50名左右参加高层次人才培养,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种子种苗、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五)乡土人才培育工程

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开发一批富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2025年,累计培养县级乡土人才200名。

(六)基层农技人才培养工程

组建乡村振兴科技人才服务队,按照一个乡镇一支科技人才服务队的要求,加强基层农技人才培养,选派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人才到省内外高校、农业先进地区进行培训和参观考察,培养100名当地科技带头人。

(七)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

根据上高主导产业特点和农户生产实际需要,加强水稻品种改良和稻谷深加工、畜禽饲养和饲料加工、中草药种植和深加工、富硒功能农业开发、林业苗木的品种改良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共性技术指导,鼓励科技特派员与农村经济主体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巩固和发展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到2025年,全县科技特派员达到250人。

(八)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进一步健全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机制,组织选送符合条件的农村优秀青年参加入学考试和深造,重点推荐符合条件的村两委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创业者等进入工程培养体系,提升培养质量,2025年,完成500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任务。

(九)农村归雁计划

2025年,争取吸引300名原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回乡创业兴业。

(十)村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每年举办2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1期村(居)委会主任、分场场长培训班,集中学习脱贫攻坚、壮大村级经济经济、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相关农业技术知识及应用、农业产权制度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基层信访维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等内容。

(三)强化土地要素支撑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积极探索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高效推动土地流转。全域开展农村宅基地管理改革,健全农村宅基地取得、退出、流转、审批、监管、保障等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一户一宅、建新拆旧、法定面积的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和农村宅基地审批程序、申请条件、审批结果、建房名单四个公开制度,加大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改造清理,打造一批宅基地改革示范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林业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增强林场发展活力。

加强乡村振兴用地支持。积极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开展农村宅基地、工矿废弃地以及其它存量建设用地复垦,合理安排新建区块,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通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开发取得的各类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村庄建设和农村发展需要。探索研究农村新业态发展用地支持政策,对符合设施农用地规定的发展用地,依法依规办理设施农用地审批手续,合理安排生产设施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以及配套设施用地。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按一定比例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

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土地支持。严格落实征收土地留地安置政策,按征地面积的一定比例用于集体发展生产、创业创新、安置就业的建设用地;各类项目(民生、政府公共服务、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除外)征用村集体土地,按土地处置纯收益的一定比例返还被征地村,发展集体经济。健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分配制度,经过村集体讨论同意,将一定比例的土地补偿费支付给被征地农民后,剩余部分留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资金。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原则上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并实施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按纯收益的一定比例奖励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收益,按一定比例奖励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村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规划的土地,严格报批报建手续,可不办理征地手续,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涉及的农用地转用指标优先保障。稳步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自办或者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兴办企业,让农民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更多分享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

(四)加强金融要素支撑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结合我县农村经济特点开展信贷产品创新,打造烟农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开展村银共建,探索建立完整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住房财产权、集体资产股权抵质押贷款机制,推广农机设备抵押贷款业务,着力解决村集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融资难问题。推行贷款贴息政策,对符合高效、生态、精致发展方向的规模经营主体的涉农贷款给予贴息,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予以贴息补助。稳步开展政银担农业产业融资,各乡(镇场)主动对接邮储银行上高县支行,采取召开推介会的形式,召集辖区内符合条件的种植养殖大户、涉农经营主体予以宣传推介政银担惠农贷款政策,切实把政银担农业产业融资工作落实到位,到2025年,全县农业产业推荐贷款总额达到2亿元。

提高保险保障能力。加大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林木综合保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力度,加强中央、省、市级财政补助的农业保险品种推广,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险、天气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信贷保证保险等新保险试点,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县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上高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乡村振兴综合协调、督查考评等日常事务,研究讨论乡村振兴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为加强乡村振兴五大工程的落实,领导小组下设产业振兴组、生态环境组、文化振兴组、乡村治理组、建党强基组五个专项工作组,每个专项工作组由一位县级领导主抓,负责具体行动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工作。县级各相关部门要落实责任、分工负责、合力推进,每年提出年度乡村振兴任务,制定工作考核办法,并及时向推进小组办公室提供考核结果。

(二)抓好检查考核

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乡村振兴工作的考核领导,各专项工作组负责建立本组工作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每年考核通报一批优秀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乡镇(街道)、相关部门年度工作考核体系,通过进度通报、定期督办、年度考核,形成上下同欲、聚力攻坚的浓厚工作氛围。将乡村振兴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综合目标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建立目标实施巡查追责制度,由县纪委牵头组成巡查组,对年度实施项目进行定期巡查,对落实不力的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建立乡村振兴工作专项述职制度,每年村向乡镇、乡镇向县委做一次乡村振兴进展专题汇报。

(三)注重典型带动

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从乡村发展的实际出发寻找突破口和切入点,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和实践路径,及时总结推广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梯次推进、创新发展,到2025年,每年推出一个先进典型和创新成果,推出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经验,打造6个乡村振兴的示范乡镇(街道)、16个乡村振兴的示范村,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全县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以先进村庄、先进人物的生动实践引领带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营造推动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讲好乡村振兴上高故事

(四)强化法治保障

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推动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实施和参与乡村振兴。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结合上高实际,因地制宜制定促进乡村振兴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时修改或废止不适应乡村振兴工作要求的政策,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规范对乡村振兴的引领和支撑功能。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市场监管,规范乡村市场秩序,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上高县乡村振兴规划重点建设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起止年限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和规模

总投资

(单位:万元)

一、乡村基础设施振兴工程(14项)

328879

1

上高县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完成100公里3.5米及以下窄路基路面公路拓宽改造;150公里乡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45公里三级公路、220公里四级公路改造;150公里农村联网公路建设;100公里美丽农村公路改造建设及600公里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建设。

120200

2

上高县农村桥梁建设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完成35/1120/延米危桥改造,1/300/延米渡改桥,100/3000/延米桥梁新改建。

10411

3

上高县乡村环卫设施建设项目

2020-2025

有关乡镇

统筹完善乡村垃圾转运车辆、垃圾分类亭、垃圾中转箱、垃圾收集车辆、垃圾收集桶、洒水车等环卫设施。

2583

4

上高县农村供水保障及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新建或改扩建工程22处,覆盖农村人口26.99万人,全面推行全域全员全覆盖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

62000

5

上高县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完善30个行政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或改扩建村庄道路、改造巷道、新建综合性服务中心等。

18782

6

上高县县城防洪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实施团结电站—桥左岸段、锦山大桥—毛家渡左岸段、锦江大桥—锦惠渠石井闸右岸段三段县城防洪工程,河道综合治理长度8.284公里。

11735

7

上高县乡镇防洪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在锦河沿岸敖山镇(毛家渡至和塘)、镇渡乡(镇渡社田)实施五河治理工程,在锦河主要主流罗河(镇渡段),棠浦港(官桥、游市、安塘、胡家段),城陂河(新界埠镇、蒙山段),斜口港(黄山段),耶溪河(锦江镇凌江段)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50900

8

上高县重点涝区治理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对上高县城、徐家渡镇、光明堤、六口堤、钟家渡圩堤、锦河圩堤、垴上圩堤、锦南圩堤、接官圩堤、横江圩堤、车溪堤、洲上堤、中宅堤、城头堤、良田堤、胡家堤、洋港堤、安塘堤、曾家堤、湾酒堤、洋田堤、凌江堤、江东堤及千亩以下农田圩堤涝区进行治理。

22469

9

上高县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对南港灌区、马岗灌区、江南灌区、蒙山灌区四座中型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合计设计灌溉面积10.871万亩,整治骨干渠道长度38公里。

11814

10

上高县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完成全县59座仍存在安全隐患的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总库容1158.2万立方米。

4629

11

上高县光明堤除险加固工程

2019-2025

新界埠镇

堤长11.87公里。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土堤、堤身加高培厚、堤身堤基防渗处理、堤岸坡防护、穿堤建筑物除险加固等。

8313

12

上高县重点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整治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完成剩余62座山塘水库加固整治,加固山塘大坝、坝下涵管、溢洪道等。

2278

13

上高县“两不靠”山塘除险加固

2022-2025

有关乡镇

对上高县61座“两不靠”山塘中的57座未实施山塘进行除险加固,总容积939.81万立方米。

1977

14

上高县新出险山塘加固

2021-2025

有关乡镇

对新出险的50座山塘地行除险加固,总容积225万立方米。

788

二、乡村产业振兴工程(27项)

632704

(一)乡村农业产业振兴(15项)

494704

15

上高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完成1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37500

16

上高县绿色优质水稻产业提升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推广绿色优质大米11万亩、有机大米0.5万亩,发展绿色优质水稻产业化联合体5家,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设全产业链的可追塑体系。

5000

17

上高县富硒大米产业发展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全县发展种植富硒大米10万亩,其中泗溪镇3万亩、田心镇2.8万亩,新界埠镇1.2万亩,徐家渡镇8500亩,翰堂镇6000亩,芦洲乡5500亩,锦江镇5000亩,野市乡5000亩。

9000

18

上高县特色果蔬种植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建设百亩标准化蔬菜水果种植园100个,千亩标准化蔬菜水果种植园10个,建设精选、包装、加工、贮藏标准化配套设施,至2025年末蔬菜水果种植面积达6万亩。

60000

19

上高县油茶产业发展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每年完成新造油茶林3000亩,至2025年末全县油茶林种植面积达5万亩。

3000

20

上高县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年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0.8万亩,至2025年末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万亩。

12000

21

上高县蛋鸡养殖产业发展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年新增300万羽蛋鸡养殖规模,至2025年末全县蛋鸡养殖规模达1200万羽。

18000

22

上高县双胞胎生猪养殖加工销售产业化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建设3个高标准种猪场,存栏母猪2万头以上;建设商品猪养殖小区及公司+农户代养场,年出栏商品猪40万头;双胞胎畜牧集团在上高县及周边地区年出栏生猪达40万头时,在上高县配套建设屠宰及肉食品加工基地。

200000

23

上高县肉牛养殖产业发展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年新增肉牛出栏3000头规模,至2025年末全县肉牛出栏达3.5万头规模。

30000

24

上高县稻鱼(虾、蛙)综合种养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年新增稻鱼(虾、蛙)综合种养面积0.1万亩,至2025年末全县稻鱼(虾、蛙)综合种养面积达1万亩。

2500

25

上高县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实施四大家鱼种质选育技术研发项目,完成优势特色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水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5230

26

上高县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新建中心冷库、各乡镇冷库和示范基地。项目总占地面积4030亩,其中建设用地315亩(21平方米),其他为农用地。包括中心冷库、各乡镇15座冷库和示范基地(水果示范基地、果业示范基地、蔬菜示范基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

45000

27

上高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建设一套从农资投入、生产基地选择、生产管理,到市场准入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建立主体管理、包装标识、追溯赋码、信息采集、索证索票、市场准入等追溯管理基本制度,促进和规范生产经营主体实施追溯行为。

2000

28

上高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规划为一园五区,一个中心园,其他为以金农米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产业区,以鑫隆农业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产业区,以中国蔬菜集团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产业区,以天泽园、绿苗为龙头的果业产业区,以绿万佳为龙头的富硒产业区。

54474

29

上高县泗溪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

2021-2025

泗溪镇

通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把泗溪镇打造成农业特色小镇。第一产业发展包括中草药基地扩建和富硒水稻基地建设,第二产业发展包括中草药初加工生产线建设和富硒大米加工生产线建设,第三产业发展包括中药材保护基地和展示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11000

(二)乡村旅游产业振兴(12项)

138000

30

上高县九峰山旅游开发建设项目

2021-2025

徐家渡镇

对九峰山进行整体开发,将九峰山建成休闲旅游度假景区。

20000

31

上高县大海生态谷建设项目

2021-2025

敖阳街道何家垴村

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绿色生态食品为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农业综合体。

5000

32

上高县新界埠镇三丰茶场科教民俗体验园建设项目

2021-2025

新界埠镇三丰茶场

规划面积3800亩,项目分三期实施,规划建设茶叶生产区、茶山花海观赏区、特色树屋、农耕体验园等,打造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休,融合科教民俗深度体验的田园综合体。

5000

33

上高县敖山镇洋林归侨少数民族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村建设项目

2021-2025

敖山镇洋林村

建设分为近、中、远三期,规划了民族广场、归侨历史文化长廊、青年旅社、跑马场、特色四合院、热带水果园等21个子项目,结合体验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风情,将洋林村打造成异域归侨客,江南民族村少数民族特色村落。

5000

34

上高县南港镇特色旅游小镇建设项目

2021-2025

南港镇

包括白云峰景区改扩建、蒙山古银矿景区开发、仙鹅湖田园综合体建设、古村落旅游综合开发、圣济禅寺重建、正德书院重建、凤冠山景区开发等。

50000

35

上高县田心镇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2021-2025

田心镇

包括江南温泉开发、仇湖溶洞改扩建、欣山宿生态旅游度假村建设等。

20000

36

上高县塔下乡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2021-2025

塔下乡

以天山为中心,建设2000亩富晒三辣产业基地,开展古村落民居保护,打造民宿、农业体验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10000

37

上高县蒙山镇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2021-2025

蒙山镇

包括举办蒙山水酒民俗文化节、天岭浒江贤乡旅游开发、打造山水特色小镇等。

5000

38

上高县翰堂镇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2021-2025

翰堂镇

包括上高会战指挥部和新妇女服务团旧址开发、山龙旅游、乌塘农家乐、江边度假村、陇塘生态旅游、布旱垴综合改造等。

5000

39

上高县野市乡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2021-2025

野市乡

神山湖生态园森林康养产业发展项目:拓宽从野市到神山湖生态园的旅游公路;扩建生态停车场,满足研学旅行50辆大巴的需求,停车场面积约1万平方米;完善游客中心建设,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加快建设神山湖森林康养基地,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加快乡村民宿建设,积极打造品牌民宿,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五谷村森林康养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五谷村丛林酒博园民宿、景区精致化五谷山庄餐厅及系列民宿养生馆,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床位60个;对景区进行精致化提升,包括游步道建设、民宿区绿化、水电安装、消防设施安装等。

3000

40

上高县芦洲乡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2021-2025

芦洲乡

以九峰园林、奔象果业、新桥村等为重点,实施沿线环境整治、旅游景点打造、道路硬化绿化、服务设施建设等,共1万亩。

8000

41

上高县泗溪镇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2021-2025

泗溪镇

以泗溪镇乡韵庄园为重点,实施沿线环境整治、道路硬化绿化、服务设施建设等,建筑面积约1万亩。

2000

三、乡村生态振兴工程(11项)

168982

42

上高县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2021-2025年完成人工造林7.5万亩,封山育林8万亩。

9500

43

上高县低产低效林改造及森林抚育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完成更新造林1.5万亩,抚育间伐改造1.5万亩;预计完成抚育改造、割灌2.5万亩。

4722

44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项目实施规模10亩。拟在徐家渡、田心、墨山、锦江、敖山、泗溪、野市、蒙山等乡镇建设3万亩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在泗溪镇建立一个1000亩中药材精品示范基地,在敖山镇建立一个1000亩果业精品示范基地,在锦江镇建立一个1000亩蔬菜精品示范基地,在新界埠镇建立一个1000亩茶叶精品示范基地。

5000

45

上高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治理与修复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立足上高县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实施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治理与修复、种植结构调整工程,提高耕地土壤质量,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改良生态环境。

4279

46

上高县县城饮用水源地治理项目

2021-2025

上高县

对上高县县城饮用水源地南港水库和保丰水库两座中型水库实施湖库截污工程、湖库沿岸人工湿地建设工程、污染底泥清除工程、生态护坡工程、汇流沟渠改造、水土流失治理、矿山和畜禽养殖场排污设施清理、节水灌溉设施建设。

12000

47

上高县重点山洪沟治理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对全县流域面积50200平方公里的河流进行河道疏浚、河道护岸、涉水建筑物重建等。包括田心水、蒙山水、水口水、秀溪水、马岗水、王陂港、大塘水、南江水、黄田河、七郎埠、城陂河、国浪港、塔七港等。

27500

48

上高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农村水系整治河道总长62.3公里;门(山)塘清淤0.11平方公里,水系连通25.35公里,打造重要景观节点3处。主要建设内容为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防污控污、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景观人文提升、河湖管护等。

45280

49

上高县河道(湖库)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实施锦江(包括镇渡、墨山、徐家渡、锦江、敖阳街办、塔下、敖山、新界埠、泗溪镇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田心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野鸡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城陂(涉及蒙山镇、新界埠镇)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斜口港(涉及翰堂镇、锦江镇、芦洲乡、南港镇)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钊田河(涉及翰堂镇、芦洲乡)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浦棠及马岗河(涉及泗溪镇)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有序实施河道截污工程、河道沿岸人工湿地建设工程、污染底泥清除工程、生态护坡工程、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铺设工程等,各河道综合治理长度分别为:锦江86.8公里、田心河27.53公里、野鸡水14.9公里、城陂河35.9公里、斜口港36.33公里、棠浦及马岗河44.8公里。

22600

50

上高县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治理小流域6条,治理面积30平方公里;完成36处矿山水土保持修复、生态护坡等。

10000

51

上高县重点区域生态治理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在上高县重点区域完成四化建设1841亩。

21871

52

上高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项目

2021-2023

有关乡镇

在全县15个乡镇27个村点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

6230

四、乡村文化振兴工程(10项)

18008

53

上高县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在新界埠镇、翰堂镇、锦江镇、镇渡乡、泗溪镇等有关乡镇,按需建设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新时代文化实践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

7508

54

上高会战遗址修缮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对上高会战遗址、指挥部进行修缮和管护,建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000

55

上高县文化下乡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每年定期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

1500

56

上高县农民版画保护与传承及展览馆建设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开展农民版画保护与传承,新建农民版画展览馆等,进一步鼓励农民版画爱好者参与省、国家、世界级赛事。

1000

57

上高县农民摄影文化保护与传承及展览馆建设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开展农民摄影保护与传承,新建农民摄影展览馆等,进一步鼓励农民摄影爱好者参与省、国家、世界级赛事。

1000

58

上高县墨山集镇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

2021-2025

墨山乡

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1000

59

上高县田心镇综合文化大楼建设项目

2021-2025

田心镇

总建筑面积800平方米。

1000

60

上高县蒙山镇集镇文化广场建设项目

2021-2025

蒙山镇

建设一个党建、休闲娱乐文化广场。

1000

61

上高县田心马鞍山革命烈士纪念陵园建设项目

2021-2025

田心镇

扩大陵园整体面积,建设大理石门楼,全面刷新烈士碑碑身,陵园内建立八块大理石碑,园内两侧建设管理房、休息室、卫生间等,园内进行绿化亮化改造,新建进园公路,从田墨线公路与陵园门楼直线接通,路面宽8米,长200米。建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00

62

上高县龙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开展龙舟文化保护与传承。

500

五、乡村社会民生工程(12项)

180795

63

上高县学前教育提质扩容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规划新建15所公办园,完善96所村级公办园设施设备,新建园舍6.3万平方米。

36000

64

上高县中小学校舍新(改、扩)建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在有关中小学新(改扩)建校舍7.35万平方米。

26000

65

上高县产教整合发展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新建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新建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及教学用房面积8841平方米,扩建学生宿舍5000平方米。

5000

66

上高县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

2021-2025

上高县城

建设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

12000

67

上高县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完成全县103个农村党建+乐龄中心(幸福食堂)建设。

1545

68

上高县公办养老机构新(改、扩)建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包括新界埠镇敬老院、镇渡乡敬老院、县社会福利院、田心镇敬老院、野市乡敬老院、徐家渡镇敬老院、塔下乡敬老院、泗溪镇敬老院、敖山镇敬老院、锦江镇敬老院、南港镇敬老院、蒙山镇敬老院、芦洲乡敬老院、锦江镇敬老院等。

3515

69

上高县东湖智慧健康养老基地建设项目

2021-2025

野市乡

建设内容以保健养生、养生体验、健康旅游、文化熏陶、健康生活品质为主题,重点打造健康疗养与养老产业相结合的医疗养老基地,吸引外来老年人度假疗养,在全省乃至全国建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60000

70

上高县万景山陵园及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

2019-2025

上甘山林场

总建设面积10.5平方米,建筑面积1.18平方米,包括悼念大楼、遗体处理间、遗物处理间、综合服务楼、业务楼、车库调度楼、公厕、设备用房、停车场、绿化、污水处理设施、弱电设施建设,以及设火化机械4台、环保设备5台、遗物火化机械1台、发动机组等设备采购。骨灰寄存楼742平方米、公益性公墓面积12.32平方米。

12000

71

上高县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和维修工程

2021-2025

有关乡镇

建设929个农村公益性墓地,约32.52平方米。

4645

72

上高县乡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改扩建各有关乡镇中心卫生院,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

15000

73

上高县儿童关爱之家建设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完成29个社区和186个村级儿童关爱之家建设。

1440

74

上高县社区示范点建设项目

2021-2025

有关乡镇

新建或改造29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

3650

1329368



[]一城四区:即河北老城区、锦阳新区、锦江片区、塔下片区。

[]六化工程:卫生洁化、环境美化、园林绿化、街道亮化、沟渠净化、管理规范化。

[]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四项制度: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三区两线:重要自然保护地、重要景观区、重要居民集中生活区和重要交通干线、重要水系。

关联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